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微電子學院)在人機交互和電子皮膚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技術領域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化學會·納米》上。
電子皮膚示意圖 鄭州大學供圖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機交互界面,在健康監測和個人電子器件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液態金屬作為電子皮膚的一種重要的電極材料,近幾年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制作液態金屬電極的一種傳統方法是使用高分子彈性體進行封裝。然而封裝型液態金屬電極在拉伸時易發生泄漏,并且其液態金屬層不能與皮膚直接接觸,從而降低了其監測人體電生理信號時的性能。另一種傳統的方法是利用特定的溶劑將液態金屬印刷在某種基底表面。但是,印刷型液態金屬電極由于不具有自支撐結構難以進行轉移和回收,而且在拉伸時易發生斷裂,從而降低電極的導電性。因此,亟需發展一種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自支撐、導體暴露的液態金屬電極用于電子皮膚。
該研究利用剪紙方法發展了單軸、雙軸和方形螺旋三種剪紙結構的液態金屬電極,這類液態金屬電極兼具自支撐、導體暴露、可拉伸、超薄、可回收的優點。結合以上優點,作者將其作為電子皮膚應用于生理電監測和智能人機交互當中。這種基于剪紙結構液態金屬電極的多功能電子皮膚有潛力應用于智能機器人和可穿戴電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