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編碼基因組比編碼蛋白質基因組大很多,但遺傳關聯的研究探索很少。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白細胞介素18受體輔助蛋白3‘非編碼區的變體可預防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近日,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題為:Whole-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that variants in the Interleukin 18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 3′UTR protect against ALS。
研究人員對超過25000個變體進行了基于區域的變體關聯分析,這些變體源自6139個ALS患者和用于對照的70403個非ALS患者的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他們確定了白細胞介素18受體輔助蛋白(IL18RAP)3’非編碼區(3‘UTR)變體在非ALS基因組中顯著富集,與患ALS的風險降低有關。該結果在一個獨立的隊列中得到了驗證。這些IL18RAP 3’UTR中的變體降低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穩定性和雙鏈核糖核酸(dsRNA)結合蛋白的結合能力。此外,IL18RAP 3‘UTR的變體抑制了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分化的小膠質細胞在編碼預測的鳥嘌呤交換因子(C9orf72)中具有ALS相關擴增的神經毒性,使得運動神經元更好地存活。
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了遺傳變異可以通過減少神經炎癥來預防ALS,并強調非編碼基因組在遺傳關聯研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