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主導編制的國家推薦性標準《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第2部分:珊瑚礁生態修復》(編號:GB/T 41339.2-2022)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將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為我國首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標準,有望解決目前珊瑚礁修復工作中面臨的只著重于珊瑚修復的實施,輕視前期調查、修復方案的設計和論證以及后期的管理與維護等問題,從而提升珊瑚礁生態修復效率。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保護珊瑚礁的生態健康,對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支撐海洋漁業、促進旅游業發展、海岸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人類的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珊瑚礁在全球范圍內已出現明顯退化,我國管轄海域的沿岸和離岸島礁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退化,部分區域的珊瑚覆蓋率急劇下降。珊瑚礁的退化不僅降低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也造成其生態服務功能的減弱,其中包括珊瑚礁對島礁和海岸線的保護功能削減、漁業產出減少、生物成礁能力消退等。因此如何加快珊瑚礁生態恢復成為我國海洋環保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為了改變珊瑚礁的退化現狀,珊瑚礁的生態修復已經成為珊瑚礁研究領域中的熱點。
在目前珊瑚礁退化狀況日益加劇背景下,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成為緩解退化狀況、保護現有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生態補償的重要方法。然而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卻缺乏相關的標準指導,修復工作使用的技術與采用的方法也因各操作單位而異,因此珊瑚礁生態修復的效果參差不齊,有的甚至無法達到修復目的。為了規范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提高珊瑚礁生態修復效果,需要制定相關國家標準,推進我國海洋生態建設進程。
《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第2部分:珊瑚礁生態修復》規定了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方法及技術等要求,提出了資料收集與實地踏勘過程中應關注的珊瑚礁生態相關指標、珊瑚礁生態修復選址宜遵循的各項條件、修復方案設計中的內容,以及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明確了在修復實施后的管理與維護要求。該標準所提出的技術規范力求符合實際、便于操作,并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了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有標可依,為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標準實施后可形成規范的珊瑚礁生態修復流程,引導和促進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發展,提升珊瑚礁的生態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務效果,為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持。